【社论】“抹黑”企业,就要承担侵权责任

f2g7586549kz
预计阅读时长 5 分钟
位置: 首页 实时动态 正文

本站全国服务客服维修电话:
400--117--9882(温馨提示:点击屏幕下方↓↓↓拨号预约)

2月17日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,剑指侵害企业名誉权的“唯流量”“抹黑”“黑稿”等典型案件。

企业名誉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市场评价,依法保护企业名誉权是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。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即时性、广泛性、社交裂变属性,并且叠加了当下商业模式中的网络引流、消费者“取消行动”等作用,企业名誉、商誉可谓与企业发展、生存息息相关。

还要看到,对企业名誉权保护的“背面”,是网民对企业、商品、服务的正当评价权,应该清晰厘定正当的批评和侵权的边界。企业的名誉权和消费者的正当批评权,两者不可偏废,这对司法智慧提出了更高期待。

2023年以来,网信部门开展了“清朗·优化营商网络环境 保护企业合法权益”等一系列专项行动。2023年10月,最高法发布涉民营企业、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。这一次,最高法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,体现了人民法院对企业名誉权的全面平等保护、及时充分救济。

首先,保护的主体更全面、更平等。这一次最高法将所有的企业名誉权纳入了统一的司法政策考量,不再限于保护民营企业、民营企业家的案件。

其次,相关典型案件强化了侵权主体的专业属性与责任的匹配:主体影响越大,责任越大;专业程度越高,责任越严;经营性传播,应有更高审核责任。侵权,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

6个典型案例中的侵权主体包括房地产经纪公司、企业征信平台、资讯平台、专业测评博主等,这些主体都不是一般的消费者、网民,而是专业化经营的平台、公司以及职业测评自媒体,它们对内容真实性的审核水准理应高于普通网民。有汽车行业的职业测评博主,在未经实际测评也无其他依据的情况下,对相关品牌汽车作出“跑偏”“制动失效”等描述;有企业征信平台“张冠李戴”,将同名的犯罪分子的信息关联到了某企业董事长卢某头上;有信息资讯平台在询问某公司是否裁员,只得到“暂时没有”的反馈之后,就添油加醋地传播“传某饮品公司裁员20%”的信息,企图用一个“传”字逃避传播责任。

最高法在分析前述案例的典型意义中强调:专业测评博主负有较普通消费者更高的审慎义务;企业征信机构应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;网络媒体不能为吸引“眼球”、博取流量,在未认真调查核实的情况下就发布不实信息。

此次最高法通过以案说法,在司法政策上明确否定、制裁了“唯流量”“黑稿”等侵犯企业名誉权行为,特别是聚焦资讯平台、测评博主等专业主体的法律责任,强调了相关专业、经营性主体不同于普通网民的法律责任:资讯平台有认真调查核实信息内容的法定义务,专业自媒体、测评博主也有更严格的核实责任,抓住了矛盾的关键,也是理性、精准地区别不同主体的言论责任,有效平衡了批评权和名誉权的关系。

卓著的名誉和良好的口碑来之不易,无疑是企业的重要财富,加强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,严惩各种“抹黑”行为,有利于企业更好安心经营、放心发展。


Warning: mysqli::query(): (HY000/1194): Table 'zbp_post' is marked as crashed and should be repaired in /www/wwwroot/m.blin123.cn/randompost.php on line 19
没有找到记录。
头像
杭州,你千万不能飘
« 上一篇 2025-02-17
深一度|中小学告别“阴阳课表”,每天一节体育课成为新潮流
下一篇 » 2025-02-17
声明:1、文章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用户,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严禁浏览者根据内容形成判断与决定,浏览者所做的任何判断与决定与本文无关。2、本网站内容和电话均非官方渠道提供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

似水流年

今日已经过去小时
这周已经过去
本月已经过去
今年已经过去个月
«    2025年3月    »
12
3456789
10111213141516
17181920212223
24252627282930
31
点击拨打电话

目录[+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