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评|开好语文课,去一去大学生作业的AI味儿
本站全国服务客服维修电话:
400--117--9882(温馨提示:点击屏幕下方↓↓↓拨号预约)
高校要不要全面开设《大学语文》课程?日前,教育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、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提交的建议,称将指导相关专家组织开展调研,深入了解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,推动高校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。
去年全国两会上,宁凌建议高校全面开设《大学语文》课程,并提高该课程地位。他通过对全国93所高校558个专业的调查发现,超过一半专业没有开设《大学语文》,而且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。虽然大多高校将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,但相对于同类的大学外语、体育等,学分和课时都偏少。
实际上,大学语文边缘化的话题,近年来不时在高等教育界引发热议。2013年,中国人民大学将《大学汉语》课改为选修课,一度引起广泛关注。在当时一项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,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.8%,课程的边缘化趋势明显。
那么,《大学汉语》课为何越来越少?是否真的没必要上了?其实许多学者对此都有反思。
例如,吉林大学教授、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张福贵在一篇论文中提到,“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先天不足,而教育实践又后天失调,因而一直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”;他同时强调,当前教育体系急需人文教育的补充,而大学语文是最具传统性功能和普遍性价值的途径。
回到语文教育本身,它绝不仅仅是读书识字,还牵涉知识、思维、审美、文化立场等。准确、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,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。因此,大学语文要更重视对文学感受能力的培养,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,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。
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使用汉语,但是真正能用好汉语、懂得汉语之美的人却并不多。近年来,随着AI的兴起,大学生作业“AI味儿”渐浓成为热议话题。大学生依赖AI写论文,一方面是在学术研究上的懒惰,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无法熟练运用汉语写作的能力短板。
此外,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,不少年轻人开口就是“网络梗”,出手就是表情包,但真要表达时,却往往词不达意。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,超过半数的受访青年觉得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了,47.1%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、表达单一。
开设《大学语文》课很重要,但与此同时,想清楚“怎么开”也同样重要。
在不少高校,《大学语文》被戏称为“高四语文”,仍然延续了中学语文课的教法,着重字词句、段落大意、中心思想的分析。而这一课程往往是公修课,许多学生在一个大教室里听教师单向输出,缺乏互动,单调乏味,这就难怪学生们不感兴趣了。
上好《大学语文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增设一门课程,不是简单地按下一个开关就行,而要在师资配备、教材编写等方面充分调研,做好准备。我们不妨把“要不要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”这个问题,转换为“如何上好大学语文课”。
语言是文化的载体。培养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,就是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。希望大学语文课不仅能多起来,也能体现出中国语言之深美,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赢得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爱。
“中国总是让大家感到惊喜”(国际论道) 的相关文章对话|里昂双年展主席:百川之声,如何涉水而行 的相关文章
美联储多位官员发声:暗示短期内不急于降息 的相关文章
知名博主体验送外卖,称除非中国人都错峰吃饭,才能解决超时问题 的相关文章
为建科研站做准备,我国已开展研制第一台在月球“打砖”的机器 的相关文章
金沙记忆|高原水乡三泊的变迁 的相关文章
“一晚上水电气扣了192元”?四川广安通报调查结果 的相关文章
外交部:苏州日本人学校校车持刀袭击案件嫌疑人已被起诉 的相关文章
俄罗斯:“可以但不寻求”使用核武器 的相关文章
八部门:加快锂电池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 的相关文章
上海汽配:股东格洛利与迪之凯拟减持不超过2.96%公司股份 的相关文章
拉夫罗夫称俄罗斯绝不会违背对华义务 的相关文章
在预算管理的法治化上下功夫,今年预算报告“法味十足” 的相关文章